坎城創意節在 2010 年起正式成立影片廣告技術獎(Film Craft Lions),影片廣告技術獎的評審團較小,比如 2012 年的影片廣告技術奬評審團連同評審團主席共九位評審,評審 1,721 件參賽作品。(不過這是和坎城創意節其他評審團相較,因為坎城創意獎中很多評審團動輒三十多人,對很多其他國際獎來說,九位評審可能已經很多了。)而和以創意總監為主的影片廣告獎(Film Lions)評審團相較,影片廣告技術獎評審則多是導演、製片,每年也會有至少ㄧ位創意總監參與評審。
2012 年的影片廣告獎有ㄧ支來自印度的金獅獎得獎作品「我就是孟買」(I AM MUMBAI),剛好在前幾天提到的 2012 年坎城創意節 BBDO 專場研討會有來自印度的 BBDO 創意總監 Josy Paul 拿出來特別解析。而且網路上也有人配了中文字幕(按「播出鍵」後可以打開字幕),所以可以特別來看一下:
這件作品是曾經創作印度時報「領導印度」「教育印度」「印度巴斯坦和平計畫」系列的創意人 Agnello Dias 的作品。Agnello Dias 在「領導印度」為印度獲得第一座坎城大獎與鈦獅創新獎後自創公司 Taproot,印度時報原本就是他長期的客戶,當初也跟著他由 Leo Burnett 到 JWT,又跟到 Taproot,這次「I AM MUMBAI」廣告的品牌「孟買鏡報」也是印度時報旗下的報紙。Josy Paul 在這場研討會也特地在最後說明這是 Taproot 的作品,並由台上向也在觀眾席的 Agnello Dias 致意。
Josy Paul 講解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告訴我們團隊的拍攝手法——是以游擊方式的拍攝的,拍攝前沒有申請什麼准拍證,也沒有找群眾演員。導演在拍攝前有把演員找來作兩天的工作坊,但是現場是把演員推出去,拍了就跑,沒有推大型的攝影機,沒有教演員怎麼看鏡頭——事實上,拍攝時同時運用四組隱藏攝影機,演員不知道,找不到鏡頭在哪,也因此承受巨大壓力。在研討會時 Josy Paul 特別把母親演員在天橋上的那段剪出來(請點到 29 秒處),演員把小孩放下地之後,眼睛慌亂在找鏡頭,但是找不到。——因此更增了演出的真實性。光這段演出中還有一個文化的細節——母親演員說話前,先用衣服揩嘴。或許印度市場以外的人都會認為她是擦汗。但 Josy Paul 告訴我們,不是的!她是因為接下來即將「出言不遜」而在作「清洗」的動作。這個細微隱約的表現很可能在一般評審中「失卻在翻譯中」,但是我看了一下名單,2012 年坎城影片廣告技術獎中就有一位印度評審,是 Nirvana 製片公司的執行製片與合夥人 Sneha Iype Varma。(她自己也是導演。)文化細節如此豐富的影片,能獲得坎城金獅獎,多元的評審組合想必非常有幫助。(其他八位評審的市場組合分別是:挪威、巴西、德國、日本、西班牙、美國。)而有研討會舞台能讓印度創意如此細緻解說來自印度,而值得特別舉例解說的影片,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Josy Paul 的解說中還提到片中拿著麥克風抗議的小孩,真的就是貧民區找來的孩子直接送進某個辦公室去大興問罪之師,但攝影師沒有浪費任何鏡頭(請看 1 分 05 秒處那位拿著餅乾忽然咬不下去的公僕的「演出」),而最後一段路遇政客宣傳車的反映,則是男性演員當時現場忽然自己加的「戲」。本片承繼了近年來廣被使用的真實記錄手法,在「孟買鏡報」對社會議題的關照上,更展現出「真實」的淒厲動人。還有最後,火車在軌道上行進的「咔噠咔躂」聲,與配樂自然融合。果然是值得影片廣告技術金獅奬肯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