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vs華人

10 月 / 24 / 2006

因為聽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王堅博士提到《成長》這本書,回來之後,馬上看完了。這本書以所謂的「微軟小子」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在頂尖科技人才傑出成就的理由。結果發現,重點不在於他們的IQ,而在EQ。

在香港時,生為英國人與漫畫迷的好友給我看一位住在香港的「鬼佬」漫畫家的漫畫,其中一則說的是:香港人問「鬼佬」為什麼能夠找到高薪的工作,是因為有適當的經驗、適當的學歷、適當的能力嗎?「鬼佬」回答,不,是因為我有適當的膚色。

生為「鬼妹」的好友,在英國取得會計師資格後方一年多,就在香港從事高薪工作,她說,她真的覺得她能找到這樣的工作,得到這樣的報酬,真的就是因為還有適當的膚色。

這位「鬼佬」漫畫家的漫畫原來是在香港南華早報刊登,但就是因為他直筆無諱地畫出這類的主題,驚動香港,漫畫專欄被取消後,只好自行出版。但也可見此類主題之聳動性。

但是,西方人的待遇好,真的只是因為膚色嗎?在《成長》這本書中指出,美式教育注重溝通,有位受訪的微軟小子就指出,在美國時,當中國同業抱怨一樣拼命工作,怎麼就是升不上去?他只問一句話:你開會時有說話嗎?

以我的這位朋友為例,(她是英國人,不過卻是個蠻好的例子),她主動積極,愛攀談、愛跟人交際,在商場看見不認識的人都會說好幾句話,還把我也推出去,介紹給不認識的人,說我是她在台灣最老的好朋友。而我當時只是笑得很尷尬,根本不喜歡從事這類社交攀談。

外國人到了坎城,整夜一個派對過一個派對到處去認識人,跟誰都能說上兩句,我就受不了這種活動。只想跟自己喜歡的好友共度時光。但是,長此以往,累積的人脈就會形成差別。

我在國際學院教書,這學期,班上有波蘭學生、荷蘭裔美籍學生、俄羅斯學生、南非學生之後,很明顯就跟原來只有台灣學生、韓國學生、馬來西亞學生、泰國學生、印尼學生、和非洲來的學生的狀況發生很大的差別。

「白皮膚」和受歐、美式教育(系上原來有歐洲學校的畢業生)的學生勇於表達,不怕老師,愛挑戰、質疑老師。而且自動自發,作業有做花腦筋做的,永遠都有這些人。讀本沒看、作業沒做就來上課的,台灣學生居多。之前,我教書不用教科書,竟然就有台灣學生來要求我可否使用教科書。(我教的是廣告。)而這學期,因為有活潑的外籍生,是我第一次可以直接用D&AD學生獎的簡報和廣告作品上課。外籍學生總是舉一反三,讓課堂氣氛熱烈,比起以前只教台灣學生時,有外籍生真的活潑很多。課堂上,台灣學生坐的那半邊悶不吭聲,要點名才說話,說話時也字斟句酌怕說錯話,跟外籍生不斷發言的狀況真是很大的對比。

我覺得《成長》這本書中提到的EQ、溝通能力,是外國人常常即使在中國的職場上也佔便宜的重點。我認識很多人,對工作不滿意,但是不會去告訴老闆,跟老闆溝通,要知道,有些話在背後碎碎念,念到海枯石爛也不會有用。更不用說,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總是說自己英文不好,看到西方人在中國總是勇於說中文,而且隨著時光流逝中文越說越好,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溝通、不講英文。何況,英文的事情還撇一邊,重要的是勇於溝通、願意溝通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