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making-ads’ Category

Lars Bastholm到Ogilvy當數位創意長

4 月 / 01 / 2009

Creativity雜誌報導,AKQA的共同創意長(Rei的同事)Lars Bastholm到Ogilvy去當數位創意長了。而最近AKQA才終於在長久的洽談後,把Ogilvy原來的中國數位創意總監友漢給搶過去。(剛剛看了Future Lions的網站,Lars的名字還在評審名單裡。不知道他要離職之前有沒有跟AKQA的同事預告啊!還是讓他們也都大吃一驚。)

二月份Rei Inamoto稻本零和Naoki Ito伊藤直樹來台灣的時候,吃中餐時我聽他們講日文提到Wieden+Kennedy和John Jay的名字,雖然我不懂日文,也猜得出大概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在下午的活動中(微軟數位廣告辦的擒獅創意高峰會)中Rei就自己講了,他說他在吃午餐時才跟Naoki在談,傳統廣告公司像(刪除,後來聽到錄音說Rei說這家公司的名字只能在那間會議室裡面提)等,都一直在跟他們挖角,想要他們到傳統廣告公司去幫他們經營數位廣告部門,但是他們都不願意,因為他們覺得現在叫做數位廣告公司的,才是未來整個廣告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在傳統廣告公司的架構下是不可能扮演同樣的關鍵角色的。

不過Lars Bastholm在採訪中講的話,也指出了現在數位廣告面臨的問題:

“……Ogilvy在企畫,媒體(的作業層次)和比較高端的客戶端對口單位,這都是數位產業現在沒有的。對我來說這一直是個挫折的所在,當我有一個跨平台的創意,可是卻受限在只有數位的空間裡。”

所以,AKQA把友漢談過去,得一分。
Ogilvy把Lars談過去,得一分。

Lars Bastholm今年剛好擔任坎城網路廣告獎的評審團主席。去年坎城網路廣告獎的評審團主席Colleen DeCourcy也是TBWA的數位長。傳統廣告公司向數位公司挖人的趨勢應該仍然會持續。比較重要的當然是看傳統廣告公司是否能夠藉由挖角數位人才脫胎換骨;而數位廣告公司將觸角伸往數位廣告以外的領域的速度夠不夠快。

Ogilvy挖到Lars非常開心,馬上把跟他訪談的影片投到YouTube去了。(表示Ogilvy真的很數位?)Lars是丹麥人,三年前他才因為被AKQA雇用而移民到紐約,不過他的英文講得非常之好啊!(不管是數位創意或傳統創意,總之請大家加強英文。)在這段訪談中他也提到,當他去評Effie獎新創的“品牌經驗”類,選出的兩件得獎作品,來自同一個客戶,卻由兩家不同的公司(應該是傳統和數位)分別執行,他認為其實這就是個例子:為什麼同樣的品牌經驗要分成兩塊分別執行?而他之所以從AKQA到Ogilvy就是因為他覺得他可以讓這兩塊的業務整合在一起。(Ooops,希望他沒有把原來的數位業務帶去Ogilvy。)

後記:這篇是在09年1月4日寫的。在09年的12月,Naoki就終於被W+K談去了,但是是當執行創意總監而非互動創意總監喔。

Naoki:我每天上網24小時

2 月 / 21 / 2009

Naoki是這次活動中最難聯繫的講師。他從去年10月份來一封短短的訊息“我接受邀請”之後,到活動開始的2月初中間,幾乎完全不回應我傳的訊息。我們就算打電話去日本GT,他的同事也只能服務到“我幫你在他的手機留言”。

後來跟Naoki很熟的Rei給我忠告:Naoki就是這樣,不管做什麼事情之前兩週他是不會出現的。當你放棄希望時他就會出現了。於是我就很專心地對Naoki的連絡抱持著放棄的態度,希望因此他可以很快出現。果然,活動前兩週開始,他相當密集地來信,迅速搞定他的講稿,而且是將日、英文講稿與投影片與影片在活動開始前就完整提供。

我在他離開台灣前一天,在鼎泰豐旁邊的甜甜圈店裡,趁著排隊等位子的時候跟他用英文進行了專訪。這位相當有古人風範的創意人(我看著他的臉,活生生可以想到他穿著日本古裝的樣子。微軟數位廣告那邊的主辦人Daphne說有夢到Naoki前生曾經是日本某地的領主,他的一舉一動的確很有氣勢)一貫認真地接受專訪,告訴我他獨特地工作方式:

Naoki是無法跟很多人一起開會的。處女座的他,跟我認識的某幾位處女座男生一樣,沒法作快速的決策。開會中大家七嘴八舌會讓他很煩。所以他的獨特工作方式是:客戶找他之後,告訴他有多少預算。他會在兩週內提出一個極其完整的企劃案。完全由他自己一個人完成。客戶同意後,他就開始去跟合作的人一個一個談。然後把案子執行出來。

後來我跟Rei提到這點,也是日本人的Rei說,這是因為在日本,還保持著一種獨特的習俗,客戶會直接去找一位創意人,甚至在跟公司合作時指定要跟這位創意人合作,就像拍電影一樣,讓這位創意人像當年的藝術大師一樣,自己決定合作的方向,自己召集合作的團隊,然後把作品做出來。

Johs有提到說Naoki最近幾年狂練英文。Naoki在這方面的決心是出了名的。他說,三年前,他還不會說英文。但是他到美國去拜訪CP+B,相當受到啟發。回去之後,他馬上跟已經做了11年的ADK辭職,加入複合型的公司GT Inc.,並且開始上英文課。因為他認為,日本的創意人很優秀,但是就是因為他們不講英文,不關心日本以外的世界,所以沒有在國際上一較長短的機會。比如之前我訪問過的岡康道不說英文。很多日本優秀創意人都因為不說英文而沒有國際知名度和參與度。他因此下定決心,在已經很忙的狀況下學習英文。(Naoki到底有多忙?他說他一天上網24小時(雖然他說他是開玩笑的。但是他說他真的一直在上網)。來台灣前有三個星期他忙到沒有辦法回家,所以睡在公司。他在公司有床。)這次來台灣之前,Naoki本來要求說要說日文,(也傳了日文的講稿),因此我幫他找了我的好朋友和前同事,也是ADK的靜慧擔任他的翻譯。結果臨上台前,他很堅定地表示他要用英文。(對日文翻譯是有點不好意思。因此靜慧臨時披掛上陣改聽英文進行口譯。增加了她工作的難度。)

我問Naoki怎麼能夠由傳統廣告的ADK轉到數位廣告的GT,而且他的作品技術性很強烈,會不會有技術上的困難。結果Naoki告訴我,他平常就會持續閱讀包括電信公司所出版的技術工程期刊,也會固定去上電腦工程技術上的網站,所以比如說Big Shadow的創意,那也是他自己一個人先把架構想好,他知道有這種捕捉影像馬上進行運算並投影的技術,所以能夠想出這樣的創意。

最近幾年我常常聽到有創意人在問要怎麼從傳統轉到數位的問題。但是有幾個人能夠像Naoki一樣,會去讀電信工程技術期刊,會一天上網24小時,會去上英文課,會三個星期睡在公司沒有回家?大家都想知道成為成功創意人的快速道路,但是顯然,成功是沒有捷徑的。

最後一提,Naoki在19號那天忽然給我這本很漂亮的東京互動廣告賞年鑑,要我“看一看”。我問他希望我“看一看”之後要採取什麼行動?結果Naoki說要我當他在台灣的代表,因為他想要賣這本年鑑。因為活動期間真的很忙,我到現在還沒搞清楚他到底要我幹嘛。(我想東京互動賞應該早就有在賣吧?)但是送Rei走之後我回家研究了一下這本年鑑,聽說是由Naoki本人設計的這本年鑑,在強力要求國際化的Naoki親自設計下相當國際化地有日英對照,而且日本互動產業的好多人都提供了對最近日本這幾件大作的解析,這是最近的網路廣告年鑑很缺少的。強烈地推薦!!

IMG_2213
這本就是Naoki擔任編輯委員會員並親自設計封面的Tokyo Interactive Annual 09

後記:Naoki的專訪全文收錄在《2008年坎城廣告獎結案報告》中

白開水計畫

7 月 / 08 / 2007

話說回來,今年整個坎城我最佩服的作品,是Droga 5的「白開水計畫」(Tap Project)。我在鈦獅獎作品放映時看見就非常佩服,看到這件作品得獎很開心,發現原來是Droga 5的作品時心中則直說「難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s-Lm0AvRU (閱讀全文…)

創新在宇宙上跑透透

4 月 / 30 / 2006

最近英國可口可樂製作了一支只在電視上會播出一次的「廣告影片」。(而且播出時段是星期天的凌晨1.55分。這支影片長達100秒,可口可樂沒有再在電視上播放此片的打算。不過會將此片掛在網上。據我在找資料時看到其他blogger的報告,此片也已被好事者上傳到YouTube,已在網路上引起一片轉寄熱了。
Coke_1
Coke_2
Coke_11

在英國媒體上,這支影片受到報導,是因為向來被認為該跟可口可樂這種多國企業、商業、和廣告井水不犯河水的“artist”歌手Jack White為可口可樂寫了一首廣告歌曲,而受到其他樂手公開批評他把自己「賣了」。但我覺得有趣,是因為發現這支影片的拍攝手法跟去年D&AD獎一支得獎的音樂錄影帶手法很像,
Yuki_1
Yuki_2
Yuki_3
Yuki_4
Yuki_5
馬上找資料,果不其然,兩片是同一導演拍的。

向以大膽直率著稱的日本藝人磯谷有希,有數支音樂錄影帶都由1973出身的女導演Nogi Noda執導。這位女導演曾經於1983-87年間前在紐約居住5年。和磯谷有希一樣屬於日本新女性的代表人物。這支影片雖然僅在2005年度的D&AD音樂錄影帶類得到銀獎提名,卻是亞洲創作者相當傑出的表現。並且顯然因此馬上打入英國廣告人的參考範圍中。Mother這回為Coke製作這支Jack White MV/AD,就找來Nogi Noda,讓她以磯谷有希這支影片同樣的手法,詮釋Jack White為可口可樂特別創作的“What goes around”廣告/音樂錄影帶。Jack Whiat所寫的這支歌曲內容是「愛是真理」,而廣告影片則演出「天道循環」的故事:女孩的藍鳥飛走了,她出門追尋,將手中的可樂給了路人,路人幫小男孩摘了一個蘋果,小男孩將蘋果送給流浪漢,流浪漢幫婦人用破傘遮雨,婦人用麵包餵鳥,而招來藍鳥。讓女孩與愛鳥喜相逢。這支影片頗有東方哲學味,而Nogi Toda雖然是以在磯谷有希片中相同的手法詮釋,因為主題契合,新作比起原來更有趣味。

Nogi Toda是位日本導演,是個女孩子,而且算年輕(33歲)。但是她在導演技法上的創意,讓她有機會在英國的主流廠商的影片。她和她的影片作品已經引起許多業界評論的注意。最近也受Creative Review雜誌報導。

Nogi Toda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呢?就是夠不夠創新的問題吧?

脫光光傳播公司

1 月 / 03 / 2006

廣告由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和平面廣告)轉向其他媒體的趨勢,早就不斷被討論。不過,廣告產業對這件事的態度,真的頗駝鳥心態的。最近讀到關於Naked Communications這家公司的一個故事,頗覺得有趣。 (閱讀全文…)

Spike Jonze作品集觀賞報告

1 月 / 01 / 2005

昨天又把導演Spike Jonze的作品集拿出來看了一次。

坦白說,很多東西不是我能夠完全理解的,因為我對美國的饒舌音樂不熟,對藝人也不夠了解。不過,我能看出的東西還是覺得非常有趣,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買的是英國Palm影業出版的導演作品集。首波他們選了三位當今視覺界最受推崇的三位導演──Spike Jonze是一位,另外兩位是Michel Gondry和Chris Cunningham。

先作個簡單分類: Spike Jonze很會“做人”,Michel Gondry很科學,Chris Cunningham很怪。

以同樣是Chemical Brothers的作品為例,都屬於無歌詞的電子音樂,Spike Jonze會“雙手一抖,憑空變出活生生的小人兒”(這兩台詞是由《紙牌的秘密》這本書裡面偷來的。自從昨天我就一直覺得Spike Jonze就是這樣一位很會變人的魔術師。) Michel Gondry則會去調後期的特效,弄出一支完全是以窗邊景物與音樂節拍之契合擅勝場的MV。而Chris Cunningham就會創造出一支拍片階段現場警衛看到會嚇得去叫警察的怪片。

在這個作品集隨附的小冊裡面,有Spike Jonze談Michel Gondry的一段,相當好玩。Michel Gondry跟Spike Jonze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次展覽中。之前他們透過Bjork老是跟Gondry提到Jonze,又跟Jonze提到Gondry,早就神交已久。在會場Jonze找到Gondry跟他拉拉雜雜自我介紹半天,又要跟他約時間好好談一談。Gondry是法國人,英語很差,一直以為Jonze是某個樂團外景巴士的司機,覺得很怪這司機幹麻一直要找他聊。當然後來終於澄清誤會,他們就吃了一個五小時的早餐。Jonze說Gondry就是會談一些“如果我在攝影機裡面裝多一個齒輪,一半就會是24格,另一半則是25格”之類的想法。Spike Jonze說Michel Gondry在講什麼他完全都聽不懂,因為他自己就不是Gondry那樣的導演。Michel Gondry的祖父是發明家,所以他真的在製片上有很多創舉,像,他會在攝影機裡頭裝鏡子,造成有趣的反射影像。而Spike Jonze完全是直覺式的拍攝。我無法想像像Michel Gondry這樣科學性的導演會臨機拍攝。而Spike Jonez最喜歡的就是不申請,衝到現場就拍。我最喜歡他的一支片子,是MTV觀眾票選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支MV,就是請一個舞團到某個購物中心隨著音樂起舞,臨場抓現場的反應──包括購物中心的警衛來關掉手提音響,要趕他們走,舞團就跟現場大眾訴求,大眾鼓譟說讓他們跳!可愛極了的片子。

(2010年來把這影片po出來。03年我寫這篇時,還沒有YouTube哪!p.s.後來Sofia Coppola的弟弟/哥哥?Roland Coppola又把這部影片列在自己的作品裡面。)

我同事瓊安說,她自從看過這支MV之後,就無法想像這音樂配上任何其他的畫面。Spike Jonze對人肯定有強烈的直覺,應該也是這樣的直覺,讓他成為成功的劇情片導演。

這裡是去年此時初次看三位導演作品集時所寫的心得報告。

Michel Gondry 作品集觀賞報告:professional vs. inspirational

12 月 / 26 / 2003

今天跟廣告公司的同事一起看 Michel Gondry 的作品集。很好看,大家一起看了大概兩個多鐘頭。同事說真是感動。

我們上週一起看 Chris Cunningham 的作品集時就沒有這種感動。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們當時還沒搞清楚要怎麼看。(一起收錄的紀錄片比作品好看。)原因之二則應該是因為 Michel Gondry 真的很認真作他的這支作品集。事實上他特別作了兩支記錄片。一支講媽媽。一支講爸爸。Michel Gondry 的爸爸媽媽好像都是樂師。他的外祖父則是位發明家。Michel 這兩支紀錄片的音樂就是他媽媽設計的。

影片中,Michel Gondry 請媽媽談他那熱愛音樂卻不得志的爸爸。Gondry 媽媽說,你爸爸的問題就是他應該忘記自己,應該只要把指頭放在鍵盤上開始演奏,但他總是忘不了自己,所以他總是沒法即興演奏,總是彈一彈就「塞住」了。

Michel Gondry 提到一段意義深遠的往事:小時候,有一次他爸爸帶他們到商場去時,有位電子琴推銷員正在商場彈琴 demo 產品。這時,著名的樂手 Lou Bennett 也來購物,提著購物袋站在圍觀的人群中看推銷員彈琴。Michel 的爸爸認出了 Lou Bennett。推銷員也認出了Lou Bennett。有好一會的時間推銷員很笨拙的繼續彈琴。但他終於彈不下去,轉而邀請 Lou Bennett 為大家彈一曲。Lou Bennett 於是入座彈了一曲,樂聲迷人極了。曲罷, Lou Bennett 起身離席,消失在人群中。

Gondry 爸爸把 Michel Gondry 拉到一邊,很激動的跟他說,你注意到 Lou Bennett 和這位推銷員演奏的差異嗎? Michel Gondry 有注意到。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Gondry 爸爸繼續問。 Michel Gondry 想,他一定要給個很適當的答案。所以他用力想,想了半天,最後他認為自己得到答案了。他說,因為 Lou Bennett 比較 professional?Gondry 爸爸說,不是的,是因為他比較 inspirational。

Professional vs. Inspirational ──是的,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在追求所謂「專業」的過程中,脫離了人性,結果創作出的東西不但不能啟發自己,也不能啟發別人。

以下是諸葛達(Dave Droga,廣告界的傳奇金童,時任 Publicis 廣告全球創意總監)在本次(2003年度)AdAsia 亞洲廣告會議中的一段談話:

我們現在廣告業的人把事情搞得很複雜。我們的責任就是把事情弄簡單。創意已經變成一個沒有意義的字。每家廣告公司都自稱有創意。而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假借創意的名義去把小聰明賣給客戶而已。……我們幫客戶作的事很多都不怎麼誠實,而我們這一行也製造出很多可有可無的廣告…..跟消費者發生不了情感關聯的廣告。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問題。

也許這個問題也就是 professional vs. inspirational 的問題?

Cog的導演為Ikea拍新片

11 月 / 01 / 2003

今年夏天紅遍網路,用Honda汽車零件的連動關係拍攝而成的齒輪Cog一片你還記得嗎?雖然這部片子後來被瑞士藝術家Ben Walker和 Matt Gooden指為抄襲他們1987年的《事物之道》(Der Lauf Der Dinge)影片,這支廣告影片在市場的確相當成功。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