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寫信問小魚,幾天沒寫 blog,是不是出國了。
不是不是,小魚最近忙著看病。在此,也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黏在電腦前拼命用線上聊天軟體聊天,不然很可能有一天就會像小魚這樣,得到 RSI(重複性壓力傷害,Repetitive Strain Injury)。像小魚現在呢,每幾天要到醫院復健。然後為了治療 RSI 所造成的嚴重肌腱炎,醫院幫小魚用膠帶進行「紮貼」。要連貼五天。小魚的敏感性肌膚貼到第四天就引起水疱和蟹足疹。只好去看皮膚科。然後因為眼睛不舒服呢,因此也去看眼科。哪知道呢,眼科醫生聽到前陣子小魚在法國時因為又累又餓眼睛黑掉的事,告訴小魚這不是眼睛問題,很可能是腦內血液供給不足的問題。所以現在小魚要去看神經內科。復健和皮膚科在淡水看,眼科在竹圍的馬偕醫院看,神經內科呢,在淡水掛號要等到十月,所以只好去台大醫院看。還真是醫院走透透啊!
在醫院等待的時間多,小魚快把 The Tipping Point 給 K 完了。(看到後記了。)說真的,這本書對廣告人應該是會有很多啟發才對。廣告人向來比較著重訊息的規畫與執行。但是,對於訊息、情境、和人的互動究竟如何發揮作用,似乎並不見得有真正的理解。在本書的後部有些研究案例,其中,最引起我興趣的是作者將對某小島上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研究、美國地區引人注目的自殺事件與其後短期間內車禍死亡人數與種類間的相關關係、青少年吸煙、美國校園槍擊事件等串起來分析的一章。
「反菸」廣告的效果向來是讓我很有興趣的一個主題。除了反菸外,台灣近年來各種社會議題往往花大錢發交各單位編列預算作廣告,似乎只要有廣告就會有效果。但是,以 The Tipping Point 作者所提出的規則和舉出分析的實例(不少是心理學或社會學研究的結果)來看,實際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的,似乎往往是環境中的小小改變。而不是訊息本身的力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