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小魚提到有故Phil Dusenberry先生著作的試閱活動。我大概是初六收到這本書。最近抽空看了一下,沒有看完。因為,翻譯的錯誤有點過多,我想如果是以出版社給我的現況出版的話(話說回來,出版社應該不會拿差很多的版本給大家試閱吧!)──嗯,反正我買英文版了。總之,小魚的心得是:
紙張是地球珍貴的公共資源,所有從事出版業的朋友,在地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今日,請更加認真作書,才能出版。
在此,謹將我看到目前為止認為有問題的一些地方提出,如果出版社的編輯與譯者認為可以參考,希望能將書稿再次小心審閱後再出版──當然我本人能力是有限的,我不是外文系的,沒在國外唸過書,我自己曾經翻譯過三本書,應該也都有許多問題,歡迎大家提出指正,這樣才會有進步。不過我愛網路的原因就是網路要改很快,提出的問題公諸網站,大家可以討論:
1. 本書的第一句:The words weren’t working. 譯者譯為「言語無用」。我覺得這句翻譯不對,這段是在講,Dusenberry主持BBDO的奇異比稿時,他知道他當時想出的標語“We make the things that make life good.”不夠好。我認為這句直接翻成類似「這句話還不對」或「這些字還不對」之類的就好了。不過這是這本書的第一句耶!……
2.英文版導言第一頁最後一句話:”But in the 1970s, the era of conglomeration, as GE grew into dozens of individual business units,…” 譯文為「1970年代,隨著奇異拓展為數十個獨立為政的事業單位,行銷工作也進入團塊世代,……」
原文應該是說,70年代,企業集團化,GE成為由一大堆事業單位組成的大集團,等等。「團塊世代」這個詞有專門的意義,如此處所解釋,不宜拿來用在這。「行銷工作進入團塊世代」是什麼意思,我真的不太解。
3.英文版第三頁,原文”They put their top people at the agencies’ disposal for questions.”
這段是在講說,當大企業要求廣告代理商比稿時,都非常合作,除了會付比稿費(雖然跟廣告公司的比稿費用相較是一筆小錢),將所有營銷資料和消費者研究資料都讓代理商任意查閱,並且「讓廣告公司有問題就能向公司的高級主管請教」。譯文為「派出最頂尖的人才質詢代理商提案」,我看了很昏倒。要是繁體中文的客戶看到這邊的說明都學到「派出最頂尖的人才質詢代理商提案」,而不是「讓廣告公司有問題就能向公司的高級主管請教」,那我們華文廣告業真是太慘了!
4.英文版第七頁:提到一本書,原文書名為”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譯文為「幼稚園真正需要知道的學問」(編輯有加註中文版書名),我認為這書名應該是譯為「所有我該知道的事我都在幼稚園就學到了」。這段譯文中有好幾個讓我看了血壓飆高的錯,不管了。
5. 英文版第十二頁,原文“That’s the true value of an insight. It initiates a chain of events that impels you to do something no one else is doing.” 譯文為:這是洞察的真正價值所在,它觸發了一連串事件,暗示你得執行沒有人採行的某事」。
我想譯文將impel(強迫)誤為imply(暗示)了。洞察是很有力量的,真正的洞察絕對會「強迫」你非得採取前所未見的作法,不會「暗示」你。在目前的版本中還有其他此類的錯誤,如試閱版第四頁稱杜拉克為「發行企業的人」,這種很明顯是錯誤。
6.英文版第十七頁:原文(Schaefer啤酒的標語):“Schaefer…the one beer to have when you’re having more than one.” 譯文為:「賽佛耶啤酒……當你想再來一罐時的選擇」。
我認為這句標語應該翻譯為「當你不只喝一杯時喝的啤酒」。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洞察」的重要,為什麼舉Schaefer啤酒的這句廣告標語作例子?因為這句話表現出對於喝啤酒這事的洞察:我們這啤酒喝下去不會脹肚子,別的會。當你喝不只一杯一瓶或一罐時,你就知道我們這種(不脹肚子的)啤酒的好處了。小魚本人不喝啤酒,不過我知道啤酒最少也有分喝氣質的跟喝解渴的,本書中提到Schaefer啤酒的廣告是以一群Schaefer的卡車司機為主角,我在想這有可能是因為Schaefer屬喝解渴的那種啤酒,對一次要喝好幾大瓶的勞工來說,啤酒還沒喝爽就喝不下了,那真的是很不開心。
英文廣告語是非常難翻譯的。這本書在講好的洞察跟沒有洞察的比較,所舉的例子中有許多標語都很難譯。比如本書導言中Dusenberry花了好大力氣在寫他由「這句還不對」的”We make the things that make life good.”到「就是這句」的”We bring good things to life.”。
譯文分別為:
「我們製造的產品讓生活更美好」
以及
「奇異──我們為生活創造美好事物」。
我覺得我如果期末考考學生這兩句廣告語到底為什麼一句不行,另一句卻能作為整個比稿的中心,並贏得6000萬美元的業務(等於今日的4.5億美元),學生應該會暴動。而這兩句之間的差別卻是本書的基石。
另外我提出一個可能可以算是概念性的,我認為是問題的問題,就是我覺得本書的註解比較欠缺。舉例來說,Phil Dusenberry曾經受邀加入雷根的競選團隊,他在本書中也寫到了這件事。(原文版21頁)Dusenberry說他接到雷根競選團隊來電之後,他打電話給傑瑞問他的意見。譯文此處只寫「我打電話求助傑瑞,他提議我們成立一個特別小組」。也沒附英文原姓名。
傑瑞何許人也?老一輩廣告人中大名鼎鼎之Jerry Della Femina。這部份只寫個「打電話求助傑瑞」,由英文到中文中失去了太多的脈絡訊息,讀者應該會一頭霧水吧。而提到”Hal Riney”的註解是「美國奧美集團分公司」,這說明首先我想有點像你說AMV BBDO是「美國BBDO集團英國分公司」或Chiat/Day是「美國TBWA集團分公司」一樣。(你看不出我舉的這兩個例子有什麼不妥嗎?那就算啦!)其次,Hal Riney雖然是買了本來奧美的舊金山辦公室,更名之後將之經營為一家很有名的廣告公司Hal Riney,他們在1998年已經賣給法國的Publicis集團了。(1998年是嗯,剛好10年前的事。所以說他們真的跟奧美沒啥關係。)
小魚最近已經有三個學期都用這本書提出的RAISE架構在教廣告,而且深覺得RAISE架構拿來教廣告真是太好用了。所以我是很欣賞這本書的。(不過這本書當然不是一本教科書,寫作方法不是那麼結構性。你要用RAISE教的話可能是當作基本架構然後要自己加很多東西。)也很高興這本書即將有中文版。只不過,這是一本有點難度的書,(如我前面說的,你真的能區別”We make the things that make life good.”與”We bring good things to life.”的優劣嗎?),更加需要出色的中文傳譯。請編輯(和譯者,不過到這階段應該只剩下編輯在那奮鬥了吧!)加油囉!
最後順帶一提,Then we set his hair on fire這本書英文版目前大落價,一本只要5.99美元。(我在想是不是因為Phil Dusenberry過世了。他的另一本專講洞察的書,目前也大落價,一本只要,啥!0.76美元!)喂喂,我可是在剛出來,一本24.95美元時買的。不如咱們來搞團購吧!要買的人請留言登記。我們請在美國的人幫我們買二手書然後寄來台灣。手續費跟郵費當然大家都要分攤囉!
之前寫過的RAISE架構。其實在Phil Dusenberry這本書中,主要是講洞察是什麼,RAISE具體說明不是很多。但我覺得這個架構就是好在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