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ews is good news

10 月 / 23 / 2005

最近我不大寫blog。主要原因,我很忙。次要原因,我覺得最近的新聞都蠻無聊的。

先來說說不會鬧新聞的公司好了:大廣告公司中最不會鬧新聞的,大概非Omnicom旗下的公司莫屬。特別是,Omnicom和旗下經營最好的BBDO,可以說是前三大集團中最low profile的。在任何一家媒體的資料庫或網路上蒐尋,很容易找到WPP或IPG等其他公司的消息,BBDO或Omnicom卻很少有消息。再回顧更久以前──就算是當初Omnicom的成立,消息也是滴水不漏,直到他們已經簽約要正式宣布了,才在宣布前一天,把紐約時報廣告版的主編找來,當面告訴他這個驚天動地的大消息。新聞操控可說相當高明。

而看看上新聞的廣告公司都在鬧什麼?IPG最近每次出現,不是遲遲無法公布會記報告,就是公布了發現一籮筐問題──包括要把以前沒退的退佣還給客戶,金額也算是一個天文數字。要不然就是誰和誰又離職了,或誰和誰又離開董事會席位了。WPP呢?最近連續盤據新聞頭條的是Neil French離開WPP了。(這條新聞爲什麼要連登好幾天?還一直追蹤報導?)其他的新聞呢?Aegis和Havas這兩家相對小的公司,只不過是要賣,不賣,要賣給誰這些事,也吵得驚天動地,只見股價翻飛,不見理念為何。跟Omnicom和BBDO的新聞操控術相比,顯然高下有別。

──話說回來,過幾天台灣兩家廣告雜誌出刊,也輪到 BBDO上新聞了。而小魚網依例還是不會報導。八卦真的沒有意義,我們還是來談談觀念吧!

Neil French離開WPP集團

10 月 / 20 / 2005

AdAge.com10月19日報導,廣告創意界的大老人物Neil French據說已離開WPP全球創意總監的職務。

這位向來不懼發表異端言論的爭議性人物,是因為公開發表蔑視女性創意總監的談話,引起爭議而離職。

AdAge.com報導,不清楚Neil French是被迫或自願辭職。而且目前無法聯絡到French本人或WPP的發言人對此發表談話。

Neil French是不久之前在加拿大一場晚餐會的演說中公開詆毀女性創意總監,說她們比較重視回家帶小孩,而不是為客戶加班工作。說女性創意總監少能擔任最高職務,是因為她們不夠資格。此言一出,創意社群議論紛紛。並因此導致Neil French的去職。 Neil French是由2002年開始擔任WPP全球創意總監的職務。之前他擔任過奧美5年的全球創意總監。不過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創意人近年來少有創作。在奧美和WPP全球創意總監任上也主要是從事訓練與創意評量。但他近年來與印度創意人往來密切,在印度奧美的創意飛躍的關鍵時刻曾扮演重要的扶助角色。

Bar Code可以打敗Multitasking?

10 月 / 11 / 2005

今天《華爾街日報》上還有一則有趣的新聞(對不起,《華爾街日報》,不過今天你們的新聞最有趣!),介紹手機結合條碼在日本的應用。

在日本,許多消費者已經在手機上裝了可以掃描條碼的裝置。這種裝置讓消費者能用手機螢幕掃描地鐵或戶外海報上的條碼,即時得到關於產品和服務的最新訊息。

《華爾街日報》特別介紹的是最近西北航空在東京推出的十公呎大戶外廣告上用的條碼。消費者用手機螢幕對著大看板上的大條碼掃描之後,就會直接連上西北特別設計的網站,可以在上面玩遊戲贏取優惠。

這廣告的創意和執行是WPP的奧美廣告和Mindshare媒體購買公司,據說廣告公司之前最擔心的是在這麼大的看板上條碼會失效,之前特別從各種角度試驗過。結果執行順利。也算是這種技術運用上的新突破。

這篇文章中還說道,去年日本廠商在手機和網路上的廣告支出首次超過廣播廣告了。此外,因為現在的消費者在媒體使用上有多工(multi tasking)的現象,日本電通也在測試一種能在電視上使用的條碼技術。就是,讓消費者看電視廣告時,可以拿起手機對著廣告中播出的條碼按下去,得到優惠。

覺得以後的消費者蠻累的。

你想看多長的廣告?

10 月 / 11 / 2005

在一片的“電視無用論”聲中,英國的互動電視ITV目前正與廣告廠商Diageo(就是前兩年曾經因為廣告輕侮台灣而被台灣某些人發起抵制的那英國酒商)合作,測試電視觀眾到底會不會想看更長的廣告。

根據《華爾街日報》11日的報導,Diageo的這支Smirnoff伏特加廣告,先播出60秒一對男女在俯視都市夜景的車內討論彼此的劈腿。觀眾如果想看下去,按遙控器上的紅色鈕,就會再播出30秒繼續討論出軌問題的廣告,觀眾如果還要再看,再按紅色鈕,就能再看到最後的30秒廣告,以及,這對情侶終於解決歧見(how?)的結局,和Smirnoff品牌首次施施然浮現的畫面。

也就是說,要是觀眾沒有看到全部120秒廣告的結尾,並不會知道廣告的廠商究竟是誰。

這支廣告影片的代理商是JWT廣告。據報導,JWT對這支廣告非常有信心,認為既然是特別為了要觀眾“看下去”而寫的腳本,觀眾一定會看到最後。不過,《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顯然對此相當懷疑。記者Aaron O. Patrick(一位男性囉!)寫道,前60秒的結尾處是這男的告訴這女的說他知道她劈腿了,按鈕(如果觀眾真的按鈕的話)之後的30秒,是這男的承認自己也劈腿。而再次按鈕之後的30秒,是這男的告訴這女的說他還是愛她的大團圓結局。而女主角呢,據說從頭到尾都沒講話。

不管怎麼說,很高興看到有人在作任何形式的實驗。而且反正Diageo在這樁實驗上的花費並不高──據《華爾街日報》說,這支名為《愛》(Love)的廣告影片,刊播費用是200萬英鎊,其中10%花在互動電視上。其餘的費用是拿來在電視和電影院中播放本片的非互動版。(我比較有疑問的其實是這部份囉!這支影片應該是非常、非常好看吧!而且要兩個版本都得好看。……很好奇。)

電視病得很重,但是還沒死

10 月 / 10 / 2005

而且電視還會反擊。

最近在英國,由“皇家電視會社”舉辦了一場新媒體對電視影響的研討會。(最近這種研討會多到不行吧!)

循例,會中有大客戶說他們用的電視廣告越來越少──Unilever的客戶報告,過去三年內,該公司電視廣告的預算已經減少了20%;廣告費用被轉移到戶外廣告、網路廣告、和贊助與關係行銷上。有媒體專家說數位電視來了以後就沒有人會再拍電視廣告了。至少是,消費者有了數位錄影機之後就會把廣告通通跳過去了。……

有趣的是,這次的研討會中,電視反擊了。

英國的最大商業電視台ITV,跟一直用“名氣”(Fame)作為創意理論核心的廣告大片公司BBH合作,用最近紅透半邊天的經濟計量風法研究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的“名氣”間的關係。(BBH公司素以Levi’s、Lynx等高娛樂性的影片廣告著名。)

研究據說包括消費性商品、金融、電傳,與汽車等產業的品牌。

結果發現,品牌“名氣”增加10%時,市場占有率就能增加20%。而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公司,花在品牌與形象廣告上的費用比報酬率低公司的同樣花費要多三倍。

研究還發現,投放預算增加10%時,市場占有率約增加1.6%。

不得不承認BBH和ITV這是很有力的一招:你用經濟計量說電視投資報酬率差,我也用經濟計量算給你看電視廣告的效果。反正古有明訓──Garbage in, garbage out。沒多少人看得懂經濟計量的東西。(我也不懂。但我好奇,ITV真的要研究,怎麼是跟BBH合作。經濟計量需要很多實際的市場資料,這些很多都要廣告廠商自己才有吧!真的都會給BBH嗎?)

這樣,該好好拷問一下Unilever的客戶,既然電視這麼有用,怎麼竟然砍電視廣告預算呢?

話說回來,電視廣告要真的這麼有用,為什麼大家都在砍電視預算?

不過, ITV/BBH這篇報告中對BBH一直在講的品牌“名氣”的分類,倒是蠻有趣的。他們把Fame分為
─Connection情感關聯
─Talkability興趣
─Familiarity熟悉度
─Universal meaning普遍意義
─Standout突出

研究還拿曾經說過“要跟Persil一樣有名”的“高貴辣妹”(貝克漢的老婆)就跟Persil“比一比”。

結果發現,高貴辣妹的品牌得分還是不如Persil洗衣粉──Persil洗衣粉在“熟悉度”和“普遍意義”上得分較高。而高貴辣妹,雖然在“突出”一項上勝過Persil,在“情感關聯”一項上得分特別低。(“高貴辣妹於我何有哉”之意也。)

M&C Saatchi已在英航比稿出局

10 月 / 10 / 2005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10日報導,英國M&C Saatchi廣告已在旗艦客戶英航(British Airways)的比稿中出局,即將結束23年以來的合作關係,與英航和M&C Saatchi創辦人Saatchi兄弟與他們所創辦的代理商共同締造出的廣告傳奇。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目前參與英航比稿的代理商中,出線呼聲最高的是以Levi’s 廣告與其他廣告大片著名的英國BBH廣告。其他共同參與比稿的還有WPP 集團的JWT和Omnicom集團的DDB廣告。

英航業務是在23年以前,由已故的King爵士(Wartnaby爵士John King)將廣告業務交給原Saatchi & Saatchi廣告的創辦人,Maurice與Charles Saatchi兩兄弟。Saatchi & Saatchi廣告為英航創作了《曼哈頓》(英航每年撘載的乘客等於整個曼哈頓的人口)及其他在視覺與規模上都傳誦一時的大片,成功打造英航“全世界最受喜愛的航空公司”(The Worlds’s favourite airline)形象。

1995年,Charles Saatchi遭到美國投資基金代表逼退,Maurice Saatchi也隨之離開兩兄弟共同創辦的Saatchi & Saatchi廣告,創辦M&C Saatchi廣告,King爵士仍然支持Saatchi兄弟,在一場全球廣告界矚目,但形式意義顯然較大的比稿後,打敗包括Saatchi & Saatchi、BBH與JWT等廣告公司,讓英航廣告業務由Saatchi & Saatchi轉由M&C Saatchi廣告代理。今年七月,King爵士以86歲高齡過世。由包括來自愛爾蘭航空的英航新執行長Willie Walsh領導的決策小組展開比稿,終於撼動英航與Saatchi兩兄弟堅不可摧的關係。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Maurice Saatchi曾經告訴友人,英航雖然只占M&C Saatchi整體業績的6-7%,但這個旗艦業務的保持卻占M&C Saatchi聲譽價值的一半以上。失去英航,對M&C Saatchi的業績影響不大,不過對該公司是一大打擊。

手機俳句熱

10 月 / 07 / 2005

《華爾街日報》10月4日刊登一則很有趣的報導,主題是日本的手機俳句熱──日本的年輕族群現在流行以手機創作日本傳統的俳句。電視上現在有《週末俳句秀》這樣的節目,介紹每週收到約3000則俳句中的傑作。

仔細想來,即使是中文,手機也是蠻適合短詩的媒體──要短,要適合小螢幕,還要傳遞豐富的感情……。

《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寫道,在日本俳句的撰寫本來是相當嚴肅的──想要成為傑出的俳句名家,要在專門的學習所在跟著老師練習20-30年,直到老師覺得弟子夠好可以出詩集為止。而新的手機俳句熱當然讓這些俳句專家嗤之以鼻啦!話說回來,日本俳句作家本來已經嚴重老化,其實亟需新血加入。新的手機俳句熱對此當然大有助益。顯然,不論老俳句家高不高興,手機俳句熱一定會造成俳句革命的!

台北現在的環境其實也蠻合適手機五言或手機絕句大流行的──特別是,我住淡水,每天要搭35分鐘的捷運到台北。捷運上大家埋頭打手機短詩,還真的是值得期待的畫面。不知誰會先幫廣告主想到利用手機短詩的好創意?

坎城廣告獎報導

9 月 / 10 / 2005

雖然說,小魚非常非常非常之忙碌。但,咱們網站偶而還是會更新的!

請從首頁點坎城廣告獎特別報導囉!正在逐漸上線中!

廣告業的道德規範

9 月 / 02 / 2005

前紐約奧美廣告高層涉嫌教唆公司部屬塗改工時表(Timesheet),多收取美國總統辦公室直屬反毒品控制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簡稱ONDCP)廣告業務費用,導致前紐約奧美兩位高層主管被起訴10項罪名,並於2005年2月22日經陪審團認定11項罪名皆有罪,於 2005年5月16日宣判之後,兩位被判有罪的高級主管之一,紐約奧美廣告當時的資深合夥人和執行業務總監謝菲(Shona Seifert)被法官要求要撰寫一份廣告業的“職業道德規範草案”。經過了三個多月的嘔心瀝血,謝菲女士於8月29日向法官交出了這份作業。有興趣的人可以到這裡下載共20頁的全文。(是很模糊的PDF檔。)

謝菲女士是一位業務,而不是創意。所以,她的這份“職業道德規範草案”文筆和思路,都,嗯嗯,嗯嗯,總之她大概是自己寫的吧!

不過,仔細讀來,真的會讓同為廣告業的從業人員蠻淒然的,僅將其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給在每個地方的第一線人員──

……

為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挺身而出是需要勇氣的。不要為了達到別人的目標妥協自己的價值。

……

廣告業面臨許多和其他行業不同的道德挑戰,假如幫助客戶成功,卻會對消費者造成損害,該怎麼辦?

……

廣告業認為創意比過程更重要。準確紀錄工作時間和費用,在大多數廣告公司裡不受歡迎。我們覺得更有壓力去做到的是我們認為對客戶更有價值的工作。

不管我們再怎樣準確紀錄時間和費用,都不會因此建構品牌或幫助創作著名的廣告。時間管理和成本控制因此常被忽略,經理人也將關注放在“更重要的議題上”。

直到時間管理和成本控制變成“更重要的議題”。而到了那個時候,這個議題就不是公司整體的議題了,而是你自己的議題。

……

大多數廣告控股公司都會將道德規約公開在網站上。很多廣告公司將道德規約印在給新進員工的人力資源手冊上。

很少員工之後還會參考這些規約。

大多數員工是直接觀察公司裡真正的行為得出對於道德規範的理解。這才是常規。

……

今日,廣告公司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短期財務壓力。

大多數時間是放在管理數字,而不是管理人。這樣給員工的訊息是什麼呢?

領導人不重視道德價值時,就會產生模糊地帶。各部分自行其是,跟著自己的領袖,自成一套作事方法。問題或錯誤發生時,則互相指責。

每天都可能發生因短期壓力妥協道德價值的狀況。

……

廣告業的前線很可怕的,前線往往就是火線。

在期限壓力、預算壓力、客戶壓力的狀況下,很容易拋卻適當程序的考慮。但是,當要找出人為此負責時,往往那找出來負責的人也是前線的人。

……

文長20頁,請大家有空時去下載、研讀一下吧!

頭條八卦以外

8 月 / 25 / 2005

要是我們也能把MSN互相貼送的訊息和口頭傳播的訊息也加以統計,最近全台北市「最多人轉寄」的八卦頭條,應該是某大廣告公司董事長開除總經理的傳聞吧!

兩天前開始,就有朋友不斷把這家廣告公司董事長所發,指控該公司總經理違反忠誠原則,並立即加以解雇的文字貼傳給我,然後加上所聽聞的背景說明。大概是,總經理想要自創公司,董事長怕客戶被帶走之後位子做不穩,於是先下手為強。

據說,這兩位都是在圈子裡以深沉狠辣著名的高級幹部。而由一般廣告業朋友傳遞這則訊息的興奮熱心,就看得出,他們多半是單純的人,搶著傳達這則消息的目的,多半只是想要享受能夠“第一個”把消息傳出去的那種快感。(不幸我讓很多人失望了,他們告訴我時,我已經聽說也看到文件內容了。)

相關的公司的確夠大,組織要重新整編起來,大概也會形成個小小的地震。不過這地震的影響力,也應該很快就船過水無痕。反正,這行業有誰真的是不可取代的呢?

我想來談談我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議題。今年6月,很榮幸被MSN邀去坎城進行採訪。說實在,要不是有這次的採訪機會,我在坎城“必須”認真研究有關非傳統媒體的創意,又因為專訪MSN的行銷負責人而對網路媒體小有認識,以往年在坎城的繁忙,我是不大有機會去注意新媒體的。由於這次的專訪與報導,前幾天,全球最大的數位創意系統Isobar的全球老闆來時,我也應邀對他進行專訪。加上,因為自己在大學教書,買來英國IPA去年度的行銷效果獎論文集研讀。然後,北京的網友傳來一篇《華爾街日報》記者對Martin Sorrell的訪問。綜合以上三個來源所讀到的,才發現,原來,廣告業的新媒體化,經濟計量(Econometrics)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先說一個上星期在當顧問的廣告公司上課時,與公司某個業務頭對於新媒體重要性的小遭遇戰:我幫同事上課時,一再強調新媒體對傳統廣告代理商營運模式的影響,是我們不可能再躲避的。我認為,客戶必然將會收到這方面的訊息,來向廣告公司要求提出新媒體服務。廣告公司不可能再用“台灣市場中大眾媒體還是有用”來搪塞客戶。

這位業務頭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廣告媒體的量還是很重要,必然要達到一定的量,才能造成影響。因此,傳統廣告代理業的模式仍然有效。

要是小魚網的讀者也還這樣想,那麼,Aegis媒體公司刊物上的某篇報告可能會引起你的興趣。在這篇報告中,研究公司指出,他們已經能夠很精確的幫客戶建構模式,從而計算給客戶看,媒體投放量到達某點時,能增加多少的收入。比如,有個例子是,當投放量增加約8900萬美元,客戶的收入將增加570萬美元。

小魚本人從來不是數學高手。(我的數學能力,曾經讓高中數學老師每堂課都露出欲哭無淚的表情。) 但我在看到這篇報告之後,才一直理解到新媒體公司一直很有信心的“效果可測”(accountability)是什麼意思──這個詞的用法甚至已經不只是,讓客戶實際可以看到“名單增加多少筆”、“資料庫擴展了多少”。而是以模式預測媒體投放與收入之間的關係。

在英國,首先發展並實際將Account Planning運用在業務上的DDB廣告(前身是BMP DDB),早就成立專門應用經濟計量幫客戶作預測的DDB Matrix。DDB在IPA行銷效果獎的論文中,大量運用模式預測來證明他們廣告的實效。這家其實也很會得創意獎的廣告公司,現在在公司網站上的稱號,可不是“最有創意的廣告公司”,而是“最有效的廣告公司”。

而咱們的老朋友,WPP的老板Martin Sorrell先生,則在《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對顯然也不是很了經濟計量到底是什麼東東的記者,大肆宣傳經濟計量對廣告業未來的貢獻。和WPP對經濟計量業務的鴻圖大計。(先講先贏,再加挖角囉!WPP的集團企畫長不就是以前 BMP DDB出身的!)

再回到前面咱們台北最熱的公司鬥爭題目。其實,公司的高層鬥爭,想必也不只是,我帶客戶走你就把我殺頭,這麼簡單的原因吧!廣告業正在一個經營模式大幅更改的階段。重新進入標準化理論與作法崩解的時代,想來,必然造成理念與資源的重新分配。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是剛剛拉開序幕,還是,單一事件。(不知道是個單一地震或是一系列地震的前兆。)

我是希望看到系列地震的──我希望這些地震不只是人事,而真的是更深切的,對廣告業的操作模式與未來的認真思考的產物。要不是這樣,那,就震得莫名其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