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al Dabral

12 月 / 09 / 2003

時報亞太廣告獎昨天結束了。這次時報邀來了一些比較不錯的評審。其中的大號名星應該是馬來西亞奧美的ECD兼MD Sonal Dabral。這位很低調的“金童”,其實是印度人。也是和我最近常提到的Piyush Pandey一起打造出印度奧美奇蹟的合作夥伴。

和Piyush,以及印度很多的廣告人一樣,Sonal也出自印度北方的婆羅門家庭。不過他說他家本來就是不吃素的婆羅門,看他在台北吃飯,除了牛肉還是堅決不動之外,鴨魚什麼的都吃一點。他也跟Piyush一樣,“do all the vices”(作很多壞事),吸很多煙,喝不少酒。(據時報的人說,Sonal自稱一天可以慢慢喝掉24罐啤酒。不輸給我認識的很會喝酒的日本創意人。)

在前天的媒體採訪時間,和昨天的廣告節研討會中,Sonal其實都一直向大家強調直覺的重要。創意過程的重要。如他請大家自己想,在廣告公司裡,有多少力氣和資源是花在一些所謂的“工具”上?而又有多少力氣是花在創意的過程上?Sonal説,創意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的。廣告公司常常是把較多的時間花在所謂的“策略”上,花很多錢去發展“版權工具”。作很漂亮的powerpoint。可是廣告公司最重要的還是你的產品──“廣告作品”。而創作好的廣告作品是需要一定的作業時間的。好的廣告作品也不會因為在辦公室裡規行矩步地用了這些工具而產生。而是不斷地觀察──不是觀察廣告,而是觀察人生。還有一點就是,分享能讓作品更好。創意人只有對作品負責,為了作品好,應該不顧一切去實現作品的生命。把妒嫉、不安、辦公室政治這些什麼的都拋開。

Sonal舉了三個他的近作,說明以上的原則如何運用在廣告的“製程”(process)中。馬來西亞奧美得了不少獎的一則足球賽贊助廣告(以握著鑲白邊黑色球襪的手象徵Guiness的黑白兩色品牌資產)是他的同事在酒吧醉眼惺忪的狀態下,觀察到某男子的黑白衣褲,將之在腦中重新排列組合而想出來的。馬來西亞奧美為馬來西亞新廣告獎想出的徵稿廣告(“馬來西亞電視廣告不能露出腋下,但規則越多我們越努力”),是他跟同事一起吸煙時將手臂撐在牆上,被同事說“不准喔!”然後跟他解釋馬來西亞廣告對露出腋下的規定,讓他得到靈感而創作的。印度奧美的得獎禁煙影片(老人在巴士上讓位給吸煙的年輕人,“因為吸煙的人活不長,所以要對他們好一點”)則同時是“靈感來自生活中”和“分享”的一個好例子:煙癮非常重的Sonal在某次被客戶叫去開會,而他也知道客戶叫他們去是因為要開除他們的一個“很討厭的會”前,因為緊張煙癮大發。趕開會的他們連停下來吸一支煙的時間都沒有。他只好要求不吸煙的同事說:“可否在你的車子吸菸?”同事於是打開車窗說,“請吧!如果這讓你好過的話。”Sonal於是得到了“大家常對吸菸者太好”的靈感。但因為當時馬來西亞奧美剛拿到大菸草業客戶BAT,不可能拍禁菸廣告,於是就把這idea貢獻給印度奧美的同事。另外一套我看不懂的平面作品,也是分享的一個例子──Sonal在馬來西亞的team想出了基本的layout之後,他覺得這點子有潛力,於是就到新加坡找奧美的亞太區創意總監兼副董事長譚啟明(本身是傑出的藝術指導),讓他看看有沒有改進的空間。而為了更好,還又去找已經調為揚雅亞太區創意總監的Neil French再看看。只要是為了作品,不只是跨辦公室,還可跨系統。這就是創意人對作品應盡的責任。也是這一票人創意成功的秘訣。(以前我就注意過,印度奧美很多得獎作品上有掛譚啟明和Neil French的名字,現在才了解原來是如此。)

可以買三位重要導演的作品集DVD

12 月 / 07 / 2003

Spike JonzeMichel Gondry、和Chris Cunningham的作品集DVD將在明天(12/8)於英國正式出版。這是首次將廣告影片導演的作品和他們其他的如紀錄片等作品完整收錄出版。根據報導,內容還有他們自己對創作想法的闡述,跟storyboards、採訪等一起收錄在一本52頁的小書當中隨DVD附贈。

DVD原本定價每張17.99英鎊。如果從英國亞馬遜網站買的話,有每張13.41英鎊的特價,三張合購(34.41)加上郵費(6.56),只要40.97英鎊。比自己去英國買還划算喔。(上面導演的名字直接點下去就可直接從英國亞馬遜訂購了。)

這三張DVD的出版者是Palm Pictures。2004年春還有其他的廣告影片導演作品集會陸續推出。

後記:這三張DVD不是都編輯得很好。編輯團隊對於導演的掌握好像有點問題,有的好像是出機去拍一次就剪輯成DVD了。最好的是Michel Gondry的。他自己好像也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讀者來函,re rmg david和Martin Sorrell的辭職書

12 月 / 05 / 2003

令人感動…

那種理念

感覺這公司很不務實

我喜歡

我就喜歡這種不務實

這不就是所有創意人的動力?

我其實有種想哭的衝動

好像看到小王子

小魚說:想哭很好。只要還有眼淚就還有力量,加油!

後記:這份辭職書的連結現在找不到,會盡量努力找出來。

Martin Sorrell的“辭職書”

12 月 / 05 / 2003

有興趣的人看這邊

來看看印度的廣告公司喔!

12 月 / 03 / 2003

想知道印度的廣告公司長什麼樣子嗎?看看這家可愛的小廣告公司吧!

2003年亞洲廣告會議粗體驗

12 月 / 02 / 2003

回來之後狂吃家鄉味的結果是馬上發生腸胃炎。臥床三日。(慘……)

想把這次亞洲廣告會議的經驗整理一下。因為大會答應要寄給我們的,所有會議的ppt和講稿內容光碟也還沒到,所以就印象所及粗粗整理囉!

首先,這次的亞洲廣告會議辦得真是不錯。特別是在主講者的邀請、講題的規劃、和大會整體的宣傳三方面,都表現出(勝於上次台北主辦時的)在行銷創意專業上的成熟度。

主講者

行前我說,主講者變來變去。的確,最後出現的主講者,跟大會當初四處推廣AdAsia 2003時主打的主講者有相當的出入。但最後,如美國當紅代理商Goodby Silverstein的創辦人和老板Jeff Goodby,Publicis全球創意總監Dave Droga等這些現今最紅的創意人(不像台灣最近幾年請來的,很少是一線重量級人物,所謂的大師,常常都是些退休或在公司坐冷板凳的老頭)都出現了。特別是印度本身就有當今最熱門,而且剛剛被任命為下屆(2004年坎城廣告獎評審團主席的印度奧美董事長Piyush Panday──他並且選在在他出身地齋浦爾舉辦的亞洲廣告會議當時宣布此項任命,印度廣告人當然都非常開心)和已在好萊塢揚名立萬的導演Tarsem。在亞洲的創意人方面,當今亞洲最著名的創意人,曼谷Saatchi的ECD Jureeporn也來到AdAsia。(Jureeporn本來也受時報之邀來評亞太獎,但她已確定這次因個人因素不會到台北完成決選。可惜大家少了跟這位當紅女創意人當面互動的機會。)

我問Jeff Goodby為什麼AdAsia可以把他請來。他答道,那是因為他們兩年前就跟我開口了。他們兩年前就來約,我實在沒有藉口推辭。(這,對於所有相關辦展單位都是重要的一課吧!)

推廣活動

這裡主要講的是大會本身的廣告──而且其他的不說,只說平面和電視廣告。

猶記得兩年前,亞洲廣告會議在台北舉行時,我們這邊的作法是,廣告公司通通要共襄盛舉,每家交出一套推廣亞洲廣告會議的廣告。其結果,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我相信有很多廣告公司都是在最後關頭,而且是經過大會相關負責人相當辛苦(甚至憤怒)地催請之下才交出稿子。而這些稿子一字排開,形形色色,品質大多不佳。印度這次的作法,是統一交由該國的廣告教父,前面提過,即將成為坎城廣告獎有史以來首位亞洲籍評審團主席的Piyush Panday統一執行。他們利用亞洲廣告會議舉辦地齋普爾和齋普爾首府拉賈斯坦邦的風土人情,融合廣告史上出色的知名作品,作出一整套諧謔(spoof)廣告。這套只有四張平面和一支影片廣告的作品,很輕鬆地就達成“向與會廣告人致敬”的目標,讓所有對廣告作品有基本知識的廣告人會心一笑。

講題規劃

講者和議題規劃照理應該一起講。特地分開談,是因為要談《打造印度品牌》(Branding India)這場座談會。在這場將打造了新航品牌的澳洲籍新加坡廣告元老Ian Batey與印度兩位年輕實業家(說他們年輕是指他們的年紀,這兩位實業家都來自印度非常大而富有的實業家族,真的是掌握印度商業命脈關鍵的財閥實業家)一起同台的研討會中,兩位年輕實業家各自提出他們扮演廣告主身份對所有行銷創意人提出的“打造印度品牌簡報”,要求大家一起參與這個藉著打造印度品牌,解決印度貧窮問題,將國家與文化發展更加推上層樓的歷史性任務。看到這兩位年輕實業家的熱情,他們對於“現在不做,以後就要後悔“的不耐與堅持。讓從不知道我們的政客每天都在幹嘛的台北來的我,相當感動、羨慕。而同台的Ian Batey除了扮演引言人角色之外,也以品牌專家的身份提出對“建構印度品牌”提出的解決之道。比較起兩年前,我們也同樣把Ian Batey請來,卻變成讓他打書(還當場抽獎送書!)的AdAsia,我只能說,印度在議題的規劃專業成熟度上超過我們。

主持人和觀眾

另外要提一下這次大會所有會議的主持人。這位對廣告和行銷相當了解而常在第一時間拋出一針見血問題的主持人,原來也是廣告公司出身。據說他在印度奧美做到創意總監,然後出去自創品牌,製作主持了一系列叫好叫座的KQ急智問答節目。(K就是Knowledge囉!)並發展出一整套學習產品。是極其勝任的主持人。給這次大會大大生色與加分。而熱情的印度與會者,也不吝表達他們對各項問題的即時反應。如當印度在好萊塢發跡的導演Tarsem播放作品時,有些他想要跳過的片子,都被觀眾大叫“為何麼要跳過?我們要看?”而當場播放。當他放完作品帶後觀眾的第一個問題則是“你剛剛放的都是舊作,我們都看過了。你的新作在哪?”Tarsem解釋說是大會要他放最重要的作品,新作也有帶來,於是這場研討會結束之後大家都留下來看多放的作品。像這樣的互動,是在其他的研討會中少見的。(在台灣的研討會大家普遍欠缺即時反應的背景知識和語言能力或熱情。在AdFest亦然。在坎城則是場面太大觀眾品類太多。)印度人真的相當熱情而會問問題。大部分的場次都問題滿滿,氣氛熱烈。印度觀眾也是這次AdAsia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位幸運的印度旅遊者的感謝函

11 月 / 29 / 2003

昨天由印度回來,到現在仍然處於深度的暈眩狀態。除了不太能寫中文,說話不太流利,聽不下往常慣聽的電台節目,一直抱著一本印度書(達林普爾 William Dalrymple 寫的White Mughals “白蒙兀兒人”,在孟買買的描寫 18 世紀印度的書),聽著印度音樂。雖然還是我的胃先“回到台北”──昨天夜裡和今天都一直胃口好得不得了的狂吃台灣食物──我的心和腦子都還在印度。

聽說過很多人去印度,感覺是髒、亂、貧窮。而我的印度經驗卻很不同。

我真的是很幸運,整個旅程中只有一天,我自己一個人去阿格拉,有不好的經驗。除此之外,我都在許許多多印度朋友的友誼照護之下:如墨西哥詩人歐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所說,印度人“仍然深明待客之道”。在亞洲廣告會議將結束之時,有人(住同一旅館的印度 HSBC 的主管的朋友,先前只遇見過五分鐘)告知我,大會有向與會代表提供免費旅遊的訊息,並且帶我去報名兩天組的行程。於是我和一起報名了的另外三個人,加上提供旅遊的拉賈斯坦帕特立卡報(Rajasthan Patrika)的職員一名,一起踏上後來延伸為五天,而且仍然免費招待的旅程,遍遊了拉賈斯坦邦各地的城堡、廟宇,和其他勝地。廣泛見識了印度文化中最華麗燦爛的蒙兀兒歷史的遺蹟。

同行的五個人中,三位是來自印度不同地區和種性的印度人──一位是來自北方的婆羅門,一位是居住在德里的商賈階級的後代,一位則是來自“已經解放“的南方城市(也是 IT 業中心)的班加羅爾,另一位則是來自斯里蘭卡的荷蘭、印度與斯里蘭卡人後裔。在報紙工作的婆羅門讓我們每一次的廟宇和聖地之旅更添意義。在廣告公司當 Planner 的商賈階級後裔為我詳盡解說所見所聞。來自班加羅爾的軟體設計師美女為我提供了“對照組”的觀察範本。而受基督教教育長大,西方化而富於滿冒險性的的斯里蘭卡男子,則帶我們在某次的觀日出之旅中,偷了一艘船,在美麗的湖泊中心看到日出。

之後我去了德里,在這已由蒙兀兒光輝歷史的勝城,變成印度今天“強暴之都”的亂糟糟城市中,我住在在亞洲廣告會議中認識的朋友 Amit Kumar 的家中,受到他和他的母親無微不至的招待。飛到孟買之後,又住在 Piyush Pandey 和妻子 Nita Joshi 美麗如同渡假聖地的海畔住家中(據說,Neil French到印度時也是住在同一間客房),並且蒙麥肯的Prasoon Joshi,奧美的 Sagar Mahabaleshwarkar 和 Pushpinder Singh,可愛的小廣告公司 RMG David 的 John Paul Josy 和美麗熱情的拜火教創意總監 Priya Pardiwalla 等人的招待和解說,讓我對廣大的印度的各面稍稍有所了解。

在我的印度之旅中幫助、照顧我的人還有許多。謝謝你們。我只能說,去印度之前,我帶著由華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承繼來的,對印度和旅遊的錯誤認知,是你們給了我觀照印度的適當機會。讓我的印度之旅充滿意義。我看了好多好多,還沒辦法適當描述出所見所聞,但是一定要先謝謝你們。

採取行動對抗不當網路行為

11 月 / 28 / 2003

回來之後的第一件事是吃了一顆大蕃茄──在印度,我自始至終吃印度菜,很少吃到新鮮蔬菜。

第二件事是打電話給110問如果一直收到一些推銷色情產品的電子郵件該怎麼辦。110給了一個電子犯罪防治小組的電話。是2952-1110轉40、50、或70。這個電話24小時有人接。

我打過去問說,能否直接把一些郵件轉給他們請他們處理,他們說,可以的,電郵地址如下:

crimes@tcpsung.gov.tw

我當然問了tcp什麼的代表什麼意思,答案是這你就不要管了。不過我把一些討厭的郵件轉過去了。

另外在英文報上讀到一篇報導,是關於國際反垃圾郵件組織的訊息。這個組織spamhaus.org藉著封鎖服務提供者網站,迫使服務提供者必須採取行動對付垃圾郵件。

我在此向寄垃圾郵件給我的眾多寄件者宣告,我會將您的郵件地址提供給這個組織。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學會尊重別人的隱私,停止在未獲得當事人同意之前逕自大量寄發商業性質的函件到任何人的電子信箱。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旅遊時花費時間以及金錢,在世界的荒涼角落一個不怎麼快速而且不會讀中文的電腦上奮力辨識與砍殺垃圾郵件,也許會對“電子信箱也是個人隱私空間”這件事比較有感覺。

當然,寫過信給我的網站讀者都知道我有信必覆。還是歡迎來信,但是不要寄垃圾郵件給我。

我回來了!I am back.

11 月 / 28 / 2003

回家了!

印度不錯。但是回家真好!

I am in Mumbay now

11 月 / 25 / 2003

I am in Mumbai now. Arriving from Delhi yesterday by flight. Originally I wanted to travel from Delhi to Mumbai by train. It was impossible since the tickets were all sold out. But travel by train is also fine since I was ill (with my digesting 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I got to India.

In Mumbai I stay with Piyush Panday.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Jury for Cannes next year. They have got a really nice apartment by the sea. And all interior design are by his wife Nita Joshi. What I find amazing about India is, almost everyone I know do something outside their job and many of them are into art, poetry, etc. Like, Piyush has a nice painting about Rajastan and that’s from his sister – a doctor living in US. She learned to paint by herself. Piyush’s wife is also a glass art artist. Another important Indian creative – Prasoon Joshi, who won a Gold Lion in Cannes this year – visited me at Piyush and Nita’s house last night. Apart from working as ECD of McCann-Erickson in India he is also a poet and has published 3 poetry books. Last night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he explained how he created one of his successful song lyrics and recited it for us. Although I don’t understand Hindu it’s still very nice and impressive experience just listen to it.

At the moment I am sitting in Ogilvy & Mather’s office in Mumbay. At the moment everyone has done downstaris to sing birthday song for someone. Today I will look around the Ogilvy office, talking to people. Later I will go to meet Prasson Panday – Piyush’s brother, also world known commercial film director. Later I will also meet Prasoon Joshi and he will show me some work.

Before I go I’d like to thank Amit and his mother for taking care of me in Delhi. Thank you so much. If it was not becasue of you my days in India will be very difficult.

Love and best regards to you all,

Jacqu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