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ity雜誌報導,AKQA的共同創意長(Rei的同事)Lars Bastholm到Ogilvy去當數位創意長了。而最近AKQA才終於在長久的洽談後,把Ogilvy原來的中國數位創意總監友漢給搶過去。(剛剛看了Future Lions的網站,Lars的名字還在評審名單裡。不知道他要離職之前有沒有跟AKQA的同事預告啊!還是讓他們也都大吃一驚。)
二月份Rei Inamoto稻本零和Naoki Ito伊藤直樹來台灣的時候,吃中餐時我聽他們講日文提到Wieden+Kennedy和John Jay的名字,雖然我不懂日文,也猜得出大概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在下午的活動中(微軟數位廣告辦的擒獅創意高峰會)中Rei就自己講了,他說他在吃午餐時才跟Naoki在談,傳統廣告公司像(刪除,後來聽到錄音說Rei說這家公司的名字只能在那間會議室裡面提)等,都一直在跟他們挖角,想要他們到傳統廣告公司去幫他們經營數位廣告部門,但是他們都不願意,因為他們覺得現在叫做數位廣告公司的,才是未來整個廣告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在傳統廣告公司的架構下是不可能扮演同樣的關鍵角色的。
不過Lars Bastholm在採訪中講的話,也指出了現在數位廣告面臨的問題:
“……Ogilvy在企畫,媒體(的作業層次)和比較高端的客戶端對口單位,這都是數位產業現在沒有的。對我來說這一直是個挫折的所在,當我有一個跨平台的創意,可是卻受限在只有數位的空間裡。”
所以,AKQA把友漢談過去,得一分。
Ogilvy把Lars談過去,得一分。
Lars Bastholm今年剛好擔任坎城網路廣告獎的評審團主席。去年坎城網路廣告獎的評審團主席Colleen DeCourcy也是TBWA的數位長。傳統廣告公司向數位公司挖人的趨勢應該仍然會持續。比較重要的當然是看傳統廣告公司是否能夠藉由挖角數位人才脫胎換骨;而數位廣告公司將觸角伸往數位廣告以外的領域的速度夠不夠快。
Ogilvy挖到Lars非常開心,馬上把跟他訪談的影片投到YouTube去了。(表示Ogilvy真的很數位?)Lars是丹麥人,三年前他才因為被AKQA雇用而移民到紐約,不過他的英文講得非常之好啊!(不管是數位創意或傳統創意,總之請大家加強英文。)在這段訪談中他也提到,當他去評Effie獎新創的“品牌經驗”類,選出的兩件得獎作品,來自同一個客戶,卻由兩家不同的公司(應該是傳統和數位)分別執行,他認為其實這就是個例子:為什麼同樣的品牌經驗要分成兩塊分別執行?而他之所以從AKQA到Ogilvy就是因為他覺得他可以讓這兩塊的業務整合在一起。(Ooops,希望他沒有把原來的數位業務帶去Ogilvy。)
後記:這篇是在09年1月4日寫的。在09年的12月,Naoki就終於被W+K談去了,但是是當執行創意總監而非互動創意總監喔。